亚马逊Rufus推荐机制曝光,深入了解亚马逊的AI搜索推荐机制
2025年10年20日
自亚马逊新算法Rufus全面上线至今,已经过去有一年多了。但不少卖家发现,新算法上线后,一年多以来链接流量并没有上升,反而下滑了。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,很可能是新算法Rufus的“意图识别”逻辑,正在过滤掉你的产品。
那问题来了——
- Rufus究竟是根据什么来推荐产品的?
- 为什么有些Listing被频频推荐,而另一些却“毫无存在感”?
- 你的链接有被Rufus推荐过吗?
今天我们根据一组研究数据,来深入了解亚马逊Rufus的推荐机制。
一、亚马逊Rufus推荐产品的核心特征
根据一份对300个搜索提示、1000多款被推荐产品的研究分析结果显示,发现:
- Rufus只推荐评分4星及以上的产品
- 推荐产品的平均评论数量高达9000条
- 评论数极低的产品几乎不会被推荐(仅1条评论的产品被推荐概率只有0.2%)
数据来源:Profitero+
在统计被推荐的产品中,产品的最低星级为4.0,平均星级4.5,各评分星级占比情况:
- 4.0-4.2的占比6%
- 4.2-4.4的占比19%
- 4.4-4.6的占比为41%
- 4.6-4.8的占比为31%
最低评论数为1条,平均为9023条,各评论数量占比情况:
- 1-100条的占比7%
- 100-1000条占比25%
- 1000-10000条占比38%
- 10000条以上30%
从数据上看,Rufus推荐时首要标准是评论星级,换句话说,如果评论星级低,即便价格有优势,广告打得再多,也很难进入Rufus的推荐列表。
不过,星级与评论数量只是表层逻辑,Rufus的推荐逻辑,还不止于这些。
二、Rufus的推荐逻辑:从关键词到语义理解
在COSMO算法还没有出现时,过去A9算法依赖精确的关键词定位,将买家搜索词与产品标题、描述等内容进行匹配来决定曝光。这种方式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用户需求,但往往无法捕捉到用户更深层次的意图。
而新算法COSMO出现后,不再停留于关键词的匹配,而是识别“买家想解决什么问题”,分析买家的搜索背后动机。COSMO在分析listing时,会综合考虑一下维度:
关键词相关性:文案是否与买家真实搜索意图匹配
语境表达:场景及功能体现,是否清晰解释“为什么这个功能重要及适合什么人群在哪些场景使用”
转化潜力:通过历史行为数据(如点击、转化、评分等)预测转化概率
COSMO为每条Listing生成“语义质量得分”,而这个得分,正是Rufus推荐的基础。
如果说COSMO是算法大脑,那么Rufus就是与买家对话的“前台AI”。当买家在Rufus对话框输入问题时,Rufus会主动提取listing里的结构化信息和评论信息:用户人群、使用场景、核心痛点、解决方案,然后生成推荐,甚至附上智能标签,对比推荐。
图片来源:亚马逊
这也就意味着,listing不再是只写给人看的,也要让AI读得懂。根据语义相关性、内容完整度、评论星级和评论数量来决定是否推荐。
这也是为什么一些listing,即便历史表现不错,但最近一年来流量却下滑严重——因为它的文本结构已经不再适配Rufus的AI推荐逻辑。而且现在不光是lisitng文本,还有图片、视频都在利用AI识别。谁能提供更优质、结构化的信息供AI提取,谁就能获得更高的搜索权重倾斜。
所以过去那种“关键词堆砌”的Listing正在失效,现在算法更看重:
- 文案是否清晰呈现用户人群和场景
- 是否解释产品如何解决痛点
- 是否语义自然、结构完整、可被AI理解
如果文案过于简单或者不够结构化,Rufus就难以抓取核心语义,即使评论星级和评论数量达标,也无法将你的产品推荐给目标买家。
那卖家如何根据Rufus推荐逻辑写好Listing?
面对新算法的推荐机制,董老师在运营课上中提出PSPS线性文案结构化方法,通过该模型让文案精准匹配COSMO与Rufus抓取偏好,获取精准的AI推荐流量,感兴趣的可以了解一下。
(来源: 董海温)
以上内容源自网络,由跨境魔方后台编辑整理汇总,其目的在于收集传播行业新闻资讯,跨境魔方不对其真实性、可靠性承担任何法律责任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。特此声明!
*上述文章存在营销推广内容(广告)